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时间:教案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村居)本文转载师: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师:边听边想象,按顺序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先看到什么画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生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生:两个老人,喝醉了酒,亲热地聊天。
师:怎么读?
(生读)
生:大儿子懂事勤劳,二儿子仔细地编制鸡笼。
师:不看着书,能把句子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
师: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生: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
师: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师:谁写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婀娜的荷叶,有的还是花蕾,含苞开放……看到它,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生:小儿包莲蓬,小儿子扎着小辫,南风吹着他的刘海,他双腿不停的摇晃,把莲叶轻轻放在地上……
师: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可爱。
生:老两口,亲亲热热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悄悄话。
师:人美、景美,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生:快乐的村居生活
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生平资料
师: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齐读一遍。
(放音乐,学生齐读)
师: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
背景出示画面,学生读。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乡间生活……
师: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
生:这个农家小院,生活非常丰富,非常美好,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师:那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生齐背)
师: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学生拍手相和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剥 bāo 青青草
bō 相媚好
无赖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9
之四
天目湖中心小学 尚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溧阳市西平小学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村居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3
12月15日上午,邳州市教研室的魏星(甜甜的语文)给我们奉献了一堂课,《清平乐 村居》,可以说这节课是与会的老师们所期待的。课前,甜甜的语文在凤凰网上先发了帖子,“大家准备好砖头来砸啊,准备上一节以‘分析’为主的课”。读了帖子,大家更加期待这节课了,都想看看甜甜的语文是怎样甜甜地分析的。
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课前谈话。
听说你们开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考你们的情智。
师:冬天来了,春天( )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春风吹人,感觉暖洋洋的。
生:春风吹得人懒洋洋的,想睡觉。
生:春风是温暖的。
生:春风是柔和的。
师:春风能不能用刀来形容?
生:不能。
师:贺知章的诗《咏柳》是怎么写的。
生背。
师:再背后两句。
生背。
师:再背后一句。
生背。
师:春风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师:为什么比作剪刀?
生:春风吹来,草儿绿了,树叶绿了。
师: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这么说。
生:这样说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觉得比喻成剪刀把柳叶剪得细细的好。
师:一般说,花和叶子谁更好看?
生:花。
师:谁来背背杜牧的诗《山行》?
生背。
师:一起背最后两句。
生背。
师:满山的红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代表吉祥,满山红叶给我们带来吉祥的信息。
师: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最美的,秋天是热烈的、浪漫的。这是杜牧的发现。
师:在一些诗句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课前谈话中透露甜甜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过谈话,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矛盾,春风与剪刀的矛盾,花和叶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实则和谐。春风像剪刀一样吹绿了柳叶,满山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还美。这样的谈话为课堂上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矛盾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课前谈话中充满了甜甜的语文味。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平乐 村居》。
生读题。
师:课文都读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读到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自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能读得有韵味?
生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
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画?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师:什么样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师:谁接着来?
生: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在茅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生:我还看到了一条小溪,两岸青草,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
师: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这就叫?
生:相媚好。
怎么相媚好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去谈一谈她们在聊些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为什么还会相媚好,为什么这对矛盾是和谐的。
师:茅檐低小,我们先看到一个茅草房子。
师:板书:茅
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和辛弃疾的境界一样,说说理由。
生:因为当时他在农村,小茅草房子在农村很和谐,有诗意。
师:他能谈到环境,和谐,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就他一个人说了,给他一点掌声。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师 :谁也有诗意了?
生:他回到农村,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房子,想进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诗意了。
师:还有吗?
生:他也是从农村来的,他现在回农村了,有回家的感觉。
师:他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到农村来,看到一对老人亲热,觉得羡慕。
生:我感觉有温馨的感觉?
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觉得温馨。
师:平时看到的是金铁马。
生:他有回家的感觉。
生:他常在外面带兵打仗,所以喜欢这样的农村景色。
生:因为他常在城市里,那两对农村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他觉得很有家庭的感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
生: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师:娇媚、妩媚、媚眼、媚笑这些词一般写谁的?
生:写女性的
师:写老年女性的?
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
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在词中写谁的?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一种思乡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儿女,他想他的爸爸妈妈了。
师: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生:这是他的向往。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
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生: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在读
师:作为一个将军,看到这样一个温情的安宁的一幕,怎能不觉得相媚好呢?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
生:沉醉、陶醉。
师:这里是谁在陶醉?
生:翁媪。
生:作者。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师:你就是辛弃疾呀。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
生读。
师:谁再来沉醉一回
女生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
生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师:刚才我们看似矛盾的词,通过朗读、思考,知道了这样的村居是和谐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华的城市里是很不协调的,但在山村的小溪边却是温馨的和谐的,青山绿水,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种和睦的、无忧无虑的、充满亲情的、温馨的田园生活正是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茅草房”与“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茅草房”与“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这对老夫妇为什么还能“相媚好”呢?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实际上是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四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发现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读。指名读。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 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把苹果的皮剥掉叫?
生:削。
师: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读——削。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因为诗词要押韵。
你读了这四句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诗里不能有同样的词,但这首有好几个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师板书:溪上 溪东 溪头?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小儿无赖呢?
师板书:最喜 无赖?
师: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大儿二儿都在干活,脸上没有笑容,小儿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欢他。
师:好的,他说,小儿淘气、调皮就是诗中的那个词?
生:无赖。
师:你们都是一群小调皮,小无赖。
师:怎么看出小儿无赖的?
生:溪头卧剥莲蓬,他趴在地上剥莲蓬。
师: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
师:把“趴”放在诗里读一读,
生:读起来生硬、不押韵……
生活中,长辈往往把小孩子的调皮或顽皮称为“无赖”,这里的无赖不是这们生活中那贬义的无赖,而是对调皮小孩的一种爱称。
课上如果让学生多说说小儿是怎样卧剥莲蓬的,如一会儿躺着剥,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侧着身子,一边剥,一边吃,还一边哼着小曲,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自由,多可爱啊,那学生则更易理解这“无赖”更多的是指可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溪”用的是否恰当?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复。
生:说明这里有一条小溪把这里的景物都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