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时间:教案网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使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教学设计的概念,目前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实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从教学设计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至少有四种理论对其起较大作用: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选用的教学媒体技术,教学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二、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具体设计首先由新理念支持,没有新理念就无从谈起设计课堂教学。现在我们着重谈四大理念:(1)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2)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3)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教学(4)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这几方面是传统教学设计不太关注的方面,在新课改中被突出了出来。现在我们首先谈一下教学设计的主体问题。

(一)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主体必然是教师,学生被排除于教学设计之外。学生只是教学的接受者和被加工对象,学生是客体。“就像砖瓦与建成怎样的大厦,怎样进行建筑设计师毫不相干的一样,学生对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也只能保持缄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主动性,但这些主动性是预先设计好的,使被赋予的,学生的客体地位仍然是确凿无疑的。”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既然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存在“课间设计”,必然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学生不再是教学加工的对象,有权对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理应参与进教学之中。

那么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学生以出乎意料的质疑、问题、插嘴“干扰”教师的原有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路径而改变原有设计,学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其二,在教学中,也存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的情况。其三,有的教学设计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自我来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数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二)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既往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受到了充分的主意。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对这种“有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若干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

但是,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甚至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其主要的特征。教学即使经过周密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一帆风顺的实施下来,却是有些不正常。这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对话与互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设计。所以,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的预设。

传统的课程评价(包括观摩课、汇报课、实验课的评价)除了看重是否精确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往往着眼于教学思路的构架与程序如何,是否环环相扣,是否逻辑有序,是否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并引导其到达认知彼岸。这样的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往往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环环相扣、精细严密的设计,必然使生成无处容身,即使生成的生长点出现了,老师考虑到原先逻辑有序的预设而不愿越雷池半步。因此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课堂预设应是有弹性的留白的预设,它的操作定义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无意向留白)和预设更应预计(有意向留白)。

精心而不精细。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们认为板块说(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巧的是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这种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如:宁鸿彬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分三步。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2、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3、练习。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1、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毋需我这里赘述了,这些火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成!23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预设更应预计。如果说,预设的精心而不精细属无意向留白——没有一定的意向性的留白,不知道课堂行进到何处会有生成——那么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过程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或智慧的生成就是一种有意向的留白。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预设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即生长点,哪种情况怎么处理,教师要作应对预计和设计。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从而给学生留足自主体会悟解的空间。所以这也叫有意向留白。

总之,以生成为目标导向的、给生成留足空白的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产品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这样的预设才是新课程需要的预设。

(三) 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不是要排斥接受学习,必要的机械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小九九”表的记忆,字母、符号的记忆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机械记忆。但是,更多的是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要全面培养这些学习能力而不是单打一。

(四) 教学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精,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的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有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究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认识到教学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可以说是开阔了教学设计的新视野。

三、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一) 新课程目标的理念与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要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觉得难以处理这样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谈到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他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三维目标只是他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就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比如说新课程要求的语文素养是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更应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语文素养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有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就应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掌握而是放眼全人类发展。下面看一则案例: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一下问题:(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什么不同?(2)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你能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吗?(3)你喜欢落花生吗?为什么?父亲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并且课后还组织学生深入社会,采访、记录、学习身边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

这则教学设计,根据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把物与人联系起来,把理想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让学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人性化、社会化,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生活氛围中获得了深刻的人生启迪。三为目标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二)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理念与教学设计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常说的探究学习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探究始于问题,问题从哪来?(1)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教师没有意料到的,只要是教师思维中的真实的问题,都应抓住不放。

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如下几方面来考虑:

第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第二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考教师、同伴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浙江省特级教师姜铭芳在上《登山》一课时,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如学生学完最后一自然段后,姜老师请学生补充巴果茨基的话,这就是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列宁同志,听了您的话,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有的说:“列宁同志,您让我登山不但看到了日出,还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又如:列宁下山时的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等书中都没有明说,姜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空白处,请学生联系第一次登山,想象第一次下山的情景,并大胆的演一演。学完了全文后,姜老师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样一问,充分解放了学生,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气息。

第三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可否认,随着新课该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语文课上经常听建教师这样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但是,这些不是“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的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提问题要讲求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肤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再交流,或进行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第四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毋庸置疑,学生的思考空间与阅读空间是紧密相连的,阅读空间的改变必然引起思考空间的改变。以《小鹰学飞》为例。这篇课文共三个自然段,其中有三段对话,分别是小鹰飞到大树上,飞到大山上,飞到更高的天空时与老鹰展开的对话。三次对话写法大致相同。对此,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分别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

师1:第一次对话。小鹰飞到了什么地方?他说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

师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效应,当你飞到大树上听了老鹰的话,心里有什么变化呢?

师3:仔细阅读三次对话,小鹰的心情与想法各有什么不同呢?

不难发现,师1指向阅读范围是课本里的第一句(前三问)和第二局(后两文),不考虑问题的思考价值,单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实在是很小。三次对话均是这样的问题,学生无需深入阅读与思考。师2提问范围扩大,指向地一段对话。学生通过整段阅读来感悟小鹰从最初的高兴得意到听了老鹰的话后的失意、疑惑及更多地感受。师3问题空间更大,需仔细阅读此对话,进行比较深入地思考才能得出结论。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大了,自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第五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想法。

教学方式设计也应向生活拓展,语文教学设计应避免以知识为主线,而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生活中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设计,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使语文回归生活。小学语文内容的选择大多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儿童的乐趣,增进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憧憬。其次,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便静态的接受教学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使语文教学在实践活动中向生活开放,向生活延伸,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境界。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精细,其实质是试图以逻辑的力量来征服学生,同时以逻辑的力量来操纵教材,从而更可能地排除不确定因素,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的预设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桎梏,使他们既役于人(教师)也役于物(教师),严重扼杀课堂生成。我们今天优化教学设计应该首先从理念上进行更新,把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向创新型教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