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6篇)
时间:教案网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通用6篇)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5
1.复习导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个灯泡和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电路检测器的电路图进行对比,巩固有关“回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检测判断导体和绝缘体做知识准备。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教学思路明显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导体,一般情况下不导电,但在有些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时不导电,但是在淋湿了后就会导电。这是本节课应该告诉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由于灵敏度不高,电路检测器的导线两端搭上淋湿的小木棒丝毫没有反应,即使把导线两端浸入水中也是这样。后来黄佩清老师拿来了他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器”教具。这个教具反应非常灵敏,人的手碰到两个触电,小喇叭就叫了起来,指示灯也亮了起来。把淋湿的小木棒放上去也发出了叫声。课上,我就用这个教具向学生做了演示,使学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导电的小木棒在淋湿了后就改变了性能,成为了导体。同时也加深了“水是导体,人体是导体”的认识。这个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简单,成本不高,应该多制作几个,在以后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中使用。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认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四、教学准备:电路检测器、铁片、木片,铅笔芯、塑料尺、装水的烧杯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2、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二)、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1、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2、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3、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记录预测结果,汇报试验的结果。
(三)、体验“导电”
1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2、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3、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看课本 34 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四)、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1、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五)、了解安全用电:
1、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2、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六)、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1、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 页。
2、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3、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 ,辨认名称。
4、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