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精选2篇)
时间:教案网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精选2篇)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篇1
叶春晖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本节 “结构与强度”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课教学对象是保亭高二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和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教法
1、情境创设: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试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动手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3、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及总结评价。
五、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矿泉水瓶、铁线、尖嘴钳、木板、小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钢丝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课题。
讲解及提问结构的稳定性定义,让学生判断不倒翁是否属于稳定结构。接着提问: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二)分小组进行,分为6组,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探究,体现相互协作的精神。探究时间为13分钟,总结时间3分钟。
<1>、探究一:(探究结构的稳定性与重心的关系)
探究内容: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篇2
xx县第三中学 张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结构的稳定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初识结构、结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结构知识的深化与延伸。它符合学生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做结构设计”做了铺垫。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它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合作精神,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确定为:运用结构稳定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强度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稳定的结构也不陌生,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将采取直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体验主动参与式学习方法。
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教法学法的分析,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取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总结拓展这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我用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图片,两两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稳定的结构和不稳定的结构,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稳定结构?为什么有的结构稳定有的不稳定?这样,通过这四幅图片,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二能引出课题,得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三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支撑面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空矿泉水瓶,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放置在水平木板上,轻轻振动木板。观察现象,分析原因,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得出结论:支撑面的大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支撑面越大结构越稳定。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结构的支撑面和接触面最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茶几的接触面和支撑面作对比,让学生知道两者的区别,从而更好的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是支撑面的大小而不是接触面的大小。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重心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我组织各小组,将外形一样的一瓶水、半瓶水和三分之二瓶水,并排放在水平木板上,慢慢抬高木板一端,观察现象,分析原因,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认识到:结构的重心位置影响结构的稳定性,重心位置越低结构越稳定。
结构重心越低越稳定是有条件的。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以“比萨斜塔”和“辽宁瑞州古塔”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斜而不倒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结构稳定的条件是:重心所在的垂线必须落在结构的支撑面范围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哪怕重心再低,结构也是不稳定的。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结构的形状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筷子、橡皮筋,做成三角形、四边形和双三角形框架,分别对三个框架施加同样的外力,观察哪种框架最易变形,哪种框架最难变形。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体会到:结构的形状影响结构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学生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结构支撑面的大小、重心的位置、结构的形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能力提升”中我也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展示的这些物体从哪些方面增强了稳定性。我所选的这些物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构稳定性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心位置、支撑面大小、结构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货车“超高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结构不稳定,这样让学生在应用结构稳定性知识的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使太阳伞和照相机更稳定?”,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一些方法。
当然通用技术,重在技能培养。所以在第四个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一是结构稳定性的概念,二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三是提高结构稳定性的一些方法。然后布置了两个课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1:制作扑克支架;实践活动2:制作吸管承重书架。要求学生课后分小组完成。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我将组织学生作品评选活动。选出最佳稳定奖、最佳造型设计奖。
这样,通过以上几个环节,逐步深入,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结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也让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提高了他们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谢谢指导!
范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