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强度(精选4篇)
时间:教案网
结构与强度(精选4篇)
结构与强度 篇1
设计背景:
通用技术课是普通高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又是对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必须开好这门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的内容有:
a.结构的强度(以现象为例)。
b.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强度、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是结构与设计的重点章节。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和小实验等活动形式,加深对结构设计的认识,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应抓住重点,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内容点到为止,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2.对象分析
●教师
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因此,教师要从过分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要从过分偏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要从过分偏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要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保证新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学生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表现极大的兴趣,充满热情和好奇。激情过后,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老师要特别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他们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或总结。
2.行为目标: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的观点。
3.情感目标:创新和改进事物的结构,使其更能为百姓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4.能力目标:能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动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结构,对结构提出合理化的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知识难点:结构的材料与连接是影响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术难点:结构与强度小试验。
所需时间:1课时 本课内容较多,建议以幻灯片显示教学内容,提高效率,扩充知识容量;节省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小试验,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
预备器材: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每个学生每人1套)。
过程设计:
1.从一把摇晃的椅子开始,引入《结构与强度》的课题。
2.出示幻灯片1: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3.出示案例分析幻灯片2:强度
4.出示幻灯片3: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用材料最少)
5.出示幻灯片4:钻石的结构(难以置信的强度)
6.出示各种梁、框架实物和幻灯片5:
7.小试验:
要求:
(1)分组:分6个小组进行(2个三角形组、2个圆形组、2个正方形组)。
(2)场地:以大教室为好。
(3)器材: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每个学生每人1套)。
(4)安全:强调工具的安全使用。
试验目的:
通过动手制作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悬梁并完成其强度的测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验是推进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
试验准备:
每个学生每人1套卡片纸、直尺、剪刀、胶水和重物等。
试验过程:
1.每两组分别制作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纸筒。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上台做悬挂重物测试。
2.分别将不同形状的纸筒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类似于跳水运动员起跳的跳板,形成悬梁结构。
3.分别在不同形状的纸筒的另一端挂重物。
试验总结和评价:
1.需要比较得出哪种形状的纸筒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在进行试验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哪一种截面形状的悬梁承受的重力大?为什么?
3.设想用截面为凹槽形状的杆件做悬梁,凹槽侧向放置与向上放置所承受的重力是否不同?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试验。
4.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试验情况进行评价。重在评价试验过程,而不应重在评价试验结果。
8.出示幻灯片6: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9.出示幻灯片: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10.完成马上行动1(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填写下表。
11.完成马上行动2(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1.对一个用4根小木条钉成的相片框,使它更牢固的做法是什么?
2.在自行车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三角架属于[u] [/u]连接;
刹车连杆之间属于[u] [/u]连接;
辐条与钢圈之间属于[u] [/u]连接。
3.比较左图中同一结构的几种连接方式,请预言哪种连接方式的强度更好。
12.课后练习:阅读、探究。
结构与强度 篇2
a:设计背景:
通用技术课是普通高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又是对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必须开好这门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的内容有:
a.结构的强度(以现象为例)。
b.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强度、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结构与强度这一小节是结构与设计的重点章节。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马上行动、案例分析和小实验等活动形式,加深对结构设计的认识,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应抓住重点,不宜平均施力,有些内容点到为止,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2.对象分析
●教师
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因此,教师要从过分偏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要从过分偏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要从过分偏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要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保证新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学生
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会表现极大的兴趣,充满热情和好奇。激情过后,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老师要特别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他们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或总结。
2.行为目标: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的观点。
3.情感目标:创新和改进事物的结构,使其更能为百姓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4.能力目标:能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动手改造和革新事物的结构,对结构提出合理化的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知识难点:结构的材料与连接是影响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技术难点:结构与强度小试验。
所需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从一把摇晃的椅子开始,引入《结构与强度》的课题。
2.出示幻灯片1: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总结: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3.出示案例分析幻灯片2:强度
总结:结构的形状可以增加结构的强度
例如:吊兰支撑使用的三角形支架结构,而不使用由一根直杆挑起的结构。
从材料方面考虑,吊兰的三角形支架使用的是钢管而不是木条或塑料,钢管抗拉力性能好
从连接方式考虑,吊兰的三角形支架的构件是焊接而不是捆缚,这种连接方式更牢固。
4.出示幻灯片3:三角形框架(结实、稳定、用材料最少)
5.出示幻灯片4:钻石的结构(难以置信的强度)
6.出示各种梁、框架实物和幻灯片5:7.出示幻灯片6:结构的材料与连接
8.出示幻灯片: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9.完成马上行动1(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填写下表。
10.完成马上行动2(或者作为课后练习):
(1).对一个用4根小木条钉成的相片框,使它更牢固的做法是什么?
(2).在自行车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三角架属于 连接;
刹车连杆之间属于 连接;
辐条与钢圈之间属于 连接。
(3).比较左图中同一结构的几种连接方式,请预言哪种连接方式的强度更好。
11.课后练习:阅读、探究。
结构与强度 篇3
在做纸的结构与强度关系试验时,我发现用砝码做负载不易操作,便改用粉笔做负载。通过比较粉笔的根数或重量(质量),来试验不同结构造型的纸张的强度。下面通过照片介绍:
1、取两张相同的16k复印纸。分别沿横向折2次和3次,变成纸板和瓦楞状结构,摊开后基本一样宽。(折瓦楞状结构时,先对折,再按1/3折2次,最后整理成瓦楞状结构)
2、纸板加8根粉笔时,已经弯曲得很厉害。
3、瓦楞状结构加8根粉笔时,泰然自若。
4、瓦楞状结构再加一些粉笔时,依然看不到明显的弯曲。
结构与强度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应力”,理解强度的概念。
2、能够区分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区别。
3、通过案例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4、从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技术中的结构与他们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自主的关注身边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能用强度的概念来评价、选择和使用结构。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在前一节课学习了结构与稳定性,对这一章节的学习难度不会很大,只是学生容易将本节内容与稳定性的知识点混淆。
2、教材内容分析:本小节的内容从课本知识点的编排上,到知识点本身,都与稳定性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应注意让学生了解这两小节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能够联系“应力”,理解强度的概念。
2、通过案例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了解结构稳定性与强度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策略:从热点话题出发,引入强度的概念,通过课本的案例分析,学习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再通过视频展示图片,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前面讲过结构的稳固性探析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结构的稳定性,一个是结构的强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接下来学习结构的强度。
2、结构强度的概念: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知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那么结构的强度是什么呢?例如我们现在坐的椅子,它要承受我们的重力,大家想想,如果有一个体重很重的人坐在这张椅子上,很可能椅子无法承受他的重力,椅子坏了,人跌倒在地上。(就像我们前两节课做的鸡蛋的试验,有个同学坐在上面,鸡蛋被压碎了。)那我们如何来评价这张椅子呢?我们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强度。这张椅子的强度是怎样的,也就是指它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它不被外力破坏的能力如何。
所以说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3、强度与稳定性的联系与区别:那么它和结构的稳定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知道稳定性是研究物体的保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强度是研究不被外力破坏的能力。例如我们刚才举的椅子的例子,椅子能够承受人的重力这是一个强度问题,那么椅子会不会左右晃动,摇摆,那就是一个稳定性问题了。(通过例子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4、应力和强度的关系:这只是我们一个笼统的说法,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件东西的强度呢。那就要用到我们以前学习的应力的知识。
联系前面的内容讲解应力与强度的关系,如何用应力来衡量强度。举鸟巢结构钢卸载的例子说明(只要有感性的认识即可,不必要有量的分析。)
5、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1)总结出影响结构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①完成课本p17页案例
②学生回答
③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结构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2)因素1:结构的形状
①三角形形状。展示幻灯片,通过钻石的例子进行分析。
②横截面形状:具有相同截面积,但不同截面形状的同种材料的坚固性就不同。利用图片介绍同种材 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的强度排列顺序。
③强调学生注意结构对结构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结构的外部形状,二是结构的构件截面形状,结构的外 形相同,构件的截面不同,其强度不一样。
(3)因素2:材料
①展示幻灯片图片,从纸杯到塑料杯到无锈钢杯,说明强度和材料有关。
②介绍混凝土材料。从应用广泛的钢筋和混凝土到工程人员新发明的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等,一系列新型高强度混凝土。
(4)因素3:构件的连接方式:
①构件连接的类别:
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图片举例)
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图片举例)
举纽曼mp3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②提出:结点是从连接的效果来划分。一个结点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6、结构与功能:
结构不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对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结构的改变可能导致功能的变化。(展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讨论对于自行车还有什么改进。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如果从小处着手,更容易使课堂充实生动。对于一些比较大的知识点,如果我们可以将它细化,不是泛泛之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在举例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使课堂有更好的收效。
范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