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流程的改进设计》学案分析(广东版)

时间:教案网

《流程的改进设计》学案分析(广东版)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我叫熊,来自铁路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流程的改进设计》,授课时间为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流程的改进设计》是广东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第二章“流程与设计”中的第四节,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有如下四个方面,根据课标约定的行为动词与要求层次对应关系可以知道,一个理解水平知识目标、一个迁移运用水平知识目标和两个独立操作水平技能目标。是在学习了流程的概念、描述、设计等知识后,进行运用的内容。只有掌握了本节知识,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本章知识的综合与迁移,是本章中最重要和最难的部分。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流程的概念、组成要素,学会了流程图绘制,进行过简单流程设计,掌握了流程设计方法;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和感受过流程在效率、效果方面的影响。因此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体验基础。以此同时,学生很少从流程理论的角度对案例进行过分析与思考,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案例(工艺流程等)了解很少,这是本课教学中的不利因素,需要对学生合理引导,对案例进行选择和优化。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掌握流程改进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考虑因素,养成利用流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在于流程改进过程、思路及方法的掌握。对于案例的分析,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多,如何引导学生从流程理论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根据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及学情现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观看精心整理、浓缩课堂理论的微视频,初步了解课堂知识;利用流程改进设计案例解析,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通过改进设计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知识的综合和迁移。这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快速构建课堂理论框架,然后在其指导下,对既有的改进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全新的流程改进方案;通过讨论、设计、展示、质疑和答辩,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习记录单的填写,既实现学习效果的监督与检查,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流程理论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取舍和补充,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让课程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技术课程知识广泛的迁移价值,培养他们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下面介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饭店结账过程的流程框图,学生通过框图的识图,发现其不足:服务员需要返回总台多次。从而引出设计出流程甚至是大家长期使用的流程,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如何对流程进行改进呢?由此引出四个问题:流程的改进需要从哪里着手?改进的目的是什么?基本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浓缩了课堂知识体系的微视频,从视频中寻找答案,并填写学习记录单1。根据学习记录单的内容,整理出本课的知识脉络,板书在黑板上:流程的改进设计要立足“环节”和“时序”两个要素进行现状分析,从而确定“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改进目标;结合具体的案例,重新审视环节划分的科学性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时序排布的合理性及进一步调整的切入点。从而分别在环节和时序方面寻求改进的方法。最后通过两种方法的合理使用和搭配,确定流程改进设计的方案。2

《流程的改进设计》学案分析(广东版)

然后要求学生在知识脉络的指导下,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教材p61“做饭过程的改进设计”案例,完成学习记录单2。在记录单的要求和引导下,学生将从措施及其对应要素、设备材料技术等条件因素、改进效果三个方面解析案例,实现将始终在课堂知识体系的框架下思考和分析,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改进设计的实践任务,实现对知识的综合与迁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差异,不设定特定的案例,而是列出他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供参考或选择,(可选案例:医院门诊流程、饭店点菜流程、开学报名缴费领书流程、商场购物流程等等)。除了创新新的改进措施以外,也可以对既有措施的分析和理解,这样能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选好项目以后,根据学习记录单的要求,在课程知识的指导下,填写学籍记录单3,完成现状分析、确立目标、确定方案三个步骤,实现流程的改进设计或改进措施解析。完成设计任务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各自的优点与问题,并进行优化。确定最好的方案作为小组的展示方案,集合组内力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介绍、展示,小组间进行质疑和答辩。学生在方案的交流、改进、展示、质疑和答辩中,实现知识的综合、迁移。课堂最后用最浓缩的语言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流程的改进设计要立足两个要素、确立两类目标、综合两种方法、实施三个步骤。最后说说我的一些反思。采用微视频浓缩呈现课程理论,提高教学效率。 记录单填写督促学习过程,并实现理论引导。 剔除陌生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知识理解。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让课堂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体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课程特点。教材部分案例(指纹锁、印刷电路工艺),自己都是一知半解,觉得不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因此没有引用,感觉自己没有领悟透编者的意图。也希望专家们给以指导。以上是我对于本课教学的理解,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