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私与善良 -- 人类的守护神
时间:教案网
自(我)私与善良 -- 人类的守护神
在幼儿园,你可以看见,一个孩子不时地打人,可转眼间,你又可以看见因为有孩子被打,他而愤愤不平。他一会儿野蛮,一会儿正义无比。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应该是人的本性,自私与善良就是如此。如果幼儿手里有一点点东西,你问他要的话,他多半会拒绝,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但如果你说想要他带点东西给你,他多会很慷慨地答应。 每当孩子拒绝分享,妈 妈总是感到特难为情,孰不知这种“自私”与善良一样,是人类的守护神。个人的理解,自私其实是个体的自我保护,而善良是人类对自己种族的保护(其实也反过来保护了个体)。一个人只要不是损人利已,如果只是不影响别人的自私并不是啥缺点,这是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先进性,而善良也不是什么我们所倚重那样高贵的品德,其实是与自私一样:物种进化中,对自己群体生存有益一种先进特性。 只有自己生存下来,才可能谈到为群体的生存做出贡献,因此自私是优先于善良的。但不能没有善良,如果失去了善良,就成了损人利已,完全无视群体或种族利益。而群体的利益不仅是群体的,也是利个体的,两者相互存,因此善良一样是为个体生存服务的。自私与善良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具有同一性。 如果家长了解这种关系,了解自私与善良的意义,我想就不必为孩子有时不愿意分享而纠结。 当然,人类的社会性,对善良有着必然的需求,但社会的复杂性,要求个体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可因为道德观念而无理批评孩子的自我(私),当然也不能放纵孩子,让孩子发展得过于自我而失去了社会性。也就是说,自私与善良虽是同一性,但又是一对平衡体,应该让它们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不要偏袒一方,不要抑制一方,让它们平衡发展。 在我理想中的学校,一直想开设一门课《自我科学》,就是要想孩子们如何学会真正关爱自己(而非关爱别人)。当然为了要到达自私与善良的平衡,学校应该有一种“互相关怀”的家的氛围,这样让这两种天性同时平衡健康发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