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积累与运用(五)》教案(精选2篇)

时间:教案网

《积累与运用(五)》教案(精选2篇)

《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读句子,理解描写说话人表情的词语及其使用的作用。阅读并掌握“表示话语很多”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读互动平台,了解文章中对话的使用及其发挥的作用;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口若悬河”的意思及其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阅读《小读者》,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重点难点

  1.自读句子,理解描写说话人表情的词语及其使用的作用。阅读并掌握“表示话语很多”的词语。

  2.自主阅读《小读者》,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读互动平台,了解文章中对话的使用及其发挥的作用

  2.自读句子,理解描写说话人表情的词语及其使用的作用。阅读并掌握“表示话语很多”的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平台

  1.全班集体阅读。

  2.文章之中的对话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个性,体会人物感情。)

  3.分角色阅读,体会不同对话的意义。

  二、温故知新

  1.阅读三句话和小男孩的话语,你有什么发现?(加点词语都是对说话人表情的描写。)

  2.解释文中几点词语的意思?

  微微一笑:嘴角上扬旳弧度非常孝却看得明白他在笑、有时也作鼓励之意。

  信心十足:做事情前的一种心态。

  比喻对所要做的事充满干劲,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去做好,完成,胸有成足。

  羞答答:形容怕羞,难为情的样子。

  兴奋:奋起,激动。

  3.对说话人表情的描写的词语在文中有什么?

  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格;展示人物的内心,活现人物,反映人物的命运。

  4.进行人物表情描写的词语还有哪些?

  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大惊小怪、大惊失色、大惑不解、从容不迫、皱着眉。

  中心句在段落中间,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5.阅读全文。

  三、语海拾贝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词语和词语搭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同学互读互听,相互检查,特别注意加拼音的生字要读准。

  3.小组合作,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把不懂得记录下来,共同解决。

  小组汇报,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再次阅读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词语都是关于形容话语的词语。

  5.集体阅读词语搭配,分小组阅读,积累词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文章之中的对话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2.对说话人表情的描写的词语在文中有什么?

  3.至少写出四个“形容话语多”意思的词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文章之中的对话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答: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个性,体会人物感情。

  2.对说话人表情的描写的词语在文中有什么?

  答: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格;展示人物的内心,活现人物,反映人物的命运。

  3.至少写出四个“形容话语”意思的词语。

  答:千言万语、谈天说地、三言两语、谈笑风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口若悬河”的意思和道理。

  2.自主阅读《小读者》,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成语“狐假虎威”“揠苗助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成语故事:《口若悬河》。

  二、点击成语。

  1.自由读短文。

  2.“口若悬河”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认认真真读读这个故事,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故事,从文中划出悬河的意思。

  3.悬河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意思)

  4.文中也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悬河的意思,你划出来了吗?(第四段中寻找。)

  5.《口若悬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形容人能言善辩,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

  6.再次阅读成语故事。

  三、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轻声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生字。

  积、杂、志、典、误、益。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朗读生字。

  (3)指名读,指名领读,齐读。

  (4)书写指导。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教师相机指导。

  3.再读文章,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小姑娘不顾路途遥远来到一个少年读物编辑部,指正最近出版的杂志中出现的两个错别字的事情。

  4.文章理解。

  (1)师范读文列出提纲理清条理,引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编辑看到读者对刊物的赞美很幸福。

  第二段:(第2 12自然段)小姑娘不顾路途遥远来到编辑部指正错别字.让编辑很惭愧。

  第三段:(第13自然段)“我”感受到小姑娘那纯真美好的心灵.我从小姑娘身上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2)读这一段时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读这一段时要读出高兴、赞美、幸福的感情。)

  (3)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年纪不过八九岁。)

  (4)“一本正经”是什么意思?(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5)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顿时楞住将信将尴尬脸上火辣辣的不安的神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教师总结:“我”和一个小女孩的对话明白了,小女孩为了指正刊物中的两个错别字,不顾路途遥远来到一个少年读物编辑部,指正最近出版的杂志中出现的两个错别字.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纯真善良认真负责的美好心灵。

  6.鼓励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短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解释“口若悬河”的意思及其道理。

  2.填一填读一读。

  的眼睛的敲门声的脸色

  的神情的脸蛋的蝴蝶结3.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孩子们把帽子扔到了一边。

  孩子们把棉衣脱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

  我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解释“口若悬河”的意思及其道理。

  答: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2.填一填读一读。

  (闪亮)的眼睛(轻轻)的敲门声(尴尬)的脸色

  (不安)的神情(红扑扑)的脸蛋(跳动着)的蝴蝶结

  3.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孩子们把帽子扔到了一边。

  孩子们把棉衣脱掉了。

  孩子们不但把帽子扔到了一边,而且把棉衣也脱掉了。

  (2)我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

  我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因为我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所以我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板书设计】

  自主互动:对话的作用

  温故知新:描写表情的词语

  语海拾贝:“形容”类词语

  积累与运用(五)点击成语:口若悬河

  自主阅读园地:小读者

《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再读,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运用。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 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 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 教师抽读。

  4. 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 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 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 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 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 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 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 进行了解。

  3. 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六、习作百花园

  1. 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 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构思习作。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 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 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7. 小组内互相赏读。

  8. 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