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教案(精选15篇)
时间:教案网
《小溪流的歌》教案(精选15篇)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学习目标】
1、体味童话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特点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2、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3、感悟童话故事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点】
弄清小乌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处理这些困难的。
【教学难点】
感悟童话故事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介绍作者
2.写字注音。
沉diàn﹝ ﹞ 阻ài﹝ ﹞ liào﹝ ﹞望 泡m﹝ ﹞
卵石﹝ ﹞ 牢sāo﹝ ﹞ yǐn唱﹝ ﹞ 恐吓﹝ ﹞
3、词义:
卵石:岩石经过水流冲击、磨擦所形成的卵形石块。
牢骚:
沉淀diàn:
兴致勃bó勃:
恐吓hè: 积蓄:
眺tiào望: 低沉:
汹涌:
怨恨:
无穷无尽:
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五颜六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兴致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穷无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小溪流变成海洋的示意图,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小溪流往前奔流﹝ ﹞→形成小河﹝ ﹞→成为大江→﹝ ﹞
→汇成海洋﹝ ﹞
【合作探究】
1、 文章脉络:按分——总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5),写小溪流的歌。(请写出下面各自简要段意)
(1——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3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4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6),永远唱不完的歌。
2、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歌?
3、为什么说“小溪流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4、文章开头一句“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有什么作用?
【拓展提升】
1、小溪流的歌给我们什么启示?
2、文2、课文中“枯草、乌鸦、泥沙、沉船”这四种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小溪流
小河
大江
海洋
【我的疑问或问题设计】
七年级上册《小溪流的歌》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
2淀 碍 瞭 沫 luān sāo yīn hè
3卵石:岩石经过水流冲击、磨擦所形成的卵形石块。
牢骚:烦闷不满的情绪。
沉淀diàn:沉积到水底下。淀,沉积。
兴致勃bó勃:形容兴趣很浓,兴头很高。勃勃,兴盛的样子。
恐吓hè:吓唬,威胁。
积蓄:积存。
眺tiào望:这里的意思是往远处看。
低沉:这里的意思是声音低。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这里形容数量极多。
5﹝不知疲倦﹞→﹝精力旺盛﹞→成为大江→﹝十分强壮﹞→﹝猛烈翻腾、热烈欢唱﹞
【合作探究】
1、(1——15)写小溪流向前奔流(不知疲倦)
(16——27)写小溪流形成小河(精神旺盛)
(28——38)写小溪流长成大江(十分强壮)
(39——45)写小溪流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2、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永远不知疲倦、不自我满足、勇往直前、不怕任何困难阻挡的歌。
3、小溪流唱着永远不休息的歌,由小溪流到小河,再成长为大江,最后汇成海洋,不断成长,壮大。
4、总领全文,同时起到点题和设下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
【拓展提升】
1、我们要像小溪流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永远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2、枯树桩、枯草:老朽,爱发牢骚,得过且过,无所作为
乌鸦:孤独,懒惰,不求进取,甚至成为别人的阻力
泥沙:胸无大志,只是随波逐流地混上一阵子,最终只能是半途而废,怨天尤人
生锈的沉船:贪图安逸,厌恶甚至害怕奋进不息的生活
它们共同点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得过且过。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衬托出小溪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生命力和永不停息、乐观向上的精神,突出了文章中心。
【课堂检测】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小溪流
哼哼唱唱 用清亮的嗓子歌唱
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
枯树桩
枯黄的草
小河
沙声的歌唱
翻腾起沉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乌鸦
大江
低声吟唱 用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唱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海洋
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他不断的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沉船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 )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 )一边( )。
小溪流在( )奔流( )。
小溪流就这样( )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
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
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
2、填空:
他( )岸边的卵石,( )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 ),一会儿( )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
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
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小组讨论)
3、朗读指导。
五、学习第二大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角色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句两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到前面去”语调要变高。后一句中的“为什么呀?”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我不能停留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3、明确枯树桩已失去了生命的力量,生活没有意义。而小溪流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为人民做好事)
讲讲小溪流可为人民做哪些有益的事?
六、学习第三段
明确小溪流汇合成了大河,它就更有力量,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了。
:小溪流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停留的真使人感动。
七、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一、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
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刚开学的时候正想着怎么开展《小溪流的歌》这个主题,但在一次组织幼儿户外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幼儿对玩滑梯非常兴奋,我灵机一动:“看到小朋友玩得这么高兴,有一个好朋友忍不住了,它也想玩”。幼儿七嘴八舌:谁呀?快来呀?于是我就趁势引出了这个主题,组织幼儿开展了这个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2、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和小溪流生动、活泼的形象。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朗诵儿歌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欢快、活泼的情绪。
难点:理解小溪流生动、活泼的形象。
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滑滑梯,让幼儿体验快速往下滑的感觉以及玩滑梯的快乐心情。
2、 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书《小溪流的歌》1册,图画纸1张,笔1支。
3、 主题录音带一盒。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回忆、讲述自己和同伴滑滑梯的趣事和感受。
2、看图讲述。
指导幼儿观察《小溪流的歌》第一页画面,看一看、说一说图画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小溪流从哪里流下来,小溪流和小鸟的表情看起来是怎么样的 ;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会像小溪流和小鸟一样高兴。
3、欣赏儿歌。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有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2)教师播放儿歌录音带,让幼儿欣赏儿歌,并向幼儿提问问题,启发幼儿回答问题,并学一学小溪流的模样,说一说小溪流滑滑梯的感觉。
(3)教师小结:小溪流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他一路唱,一路跳,嘻嘻哈哈地笑回家;小溪流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把山坡当成滑梯,哧溜一下很突然、很快地从山顶滑到了山底,扑进河妈妈的怀抱里。
4、学念儿歌。
(1)教师逐句教幼儿念儿歌,再让幼儿跟教师完整地念儿歌
(2)请幼儿翻开《小溪流的歌》第一页,看图念儿歌,鼓励幼儿用像小溪流一样快乐的心情来念儿歌。
(3)让幼儿分组来念儿歌,加强对儿歌的朗诵,并表扬念得好的那一组。
5、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在纸上画出小溪流高兴滑滑梯的样子,感受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学会朗诵儿歌,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活泼、欢快的情绪,我通过看图讲述、欣赏儿歌、幼儿分组念儿歌、绘画活动来进行这个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特别是在学小溪流欢快的样子以及分组比赛念儿歌的时候,活动氛围很活跃,幼儿很高兴,所以这节课我能够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小溪流的歌》是著名儿童作家严文井的一篇童话。全文较长,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显,他用拟人的手法歌颂了小溪流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
本课虽篇幅较长,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朗读课文三遍,了解小溪流是怎样一步步成长壮大的,即小溪流成长为小河,再到大江、海洋。再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特征的词语,并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揣摩途中遇到的劝阻者的形象。提出中心话题——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这篇课文的切入点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这为学生在探究主题时寻找到一条捷径。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发言很积极,对道理理解得很透彻,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学条理比较清楚,一点点循序渐进。
虽然表面看孩子们学习兴趣很浓,对课文内容理解却不是很到位,没有理解乌鸦、枯树桩、泥沙、沉船等的代表意义,也就没明白文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理解,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㈠理解"小溪流的歌"所体现的精神,领会作品的主题;
㈡掌握童话常见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作品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语言,小溪流的歌表格式教案。
教学方法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㈠导入
童话虽说面向的是儿童读者,但很多成年人也非常喜欢看童话故事。有记者曾经问作家毕淑敏:"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做什么?"她很干脆地回答:"我会读童话。"
她进一步解释说:"我非常喜爱经典童话,生病住院的时候就更喜欢。我一直觉得,童话并非只属于儿童,《白雪公主》描述了嫉妒导致的残忍的'阴谋,《海的女儿》写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青蛙王子》体现了对承诺的态度…在这些优美的故事里,孩子看到的可能是新奇的想象,成年人却能体会到古老的、恒定的心灵法则。"
童话中不仅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幻想,它还蕴含着生活中许多深刻且耐人寻味的道理,它以最恰当、最轻灵的方式为读者打开一扇可以终身受益的大门--思考人生。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严文井先生的一篇童话作品《小溪流的歌》,看看这篇作品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㈡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教案《小溪流的歌表格式教案》。(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2、检查预习作业。
词语解释:低沉--天色阴暗;(声音)低;(情绪)低落。
怨恨--对人对事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富足--丰富充足。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㈢题解
同学们也许都亲眼目睹或从电视中看到过"溪流"。那从山涧碎石中缓缓流出的一道碧水,清澈见底,时有游鱼安闲地穿翔其间,在狭窄的水道边,常常见到人们踩在圆润的卵石上,掬一捧清凉的溪水,喝上一口,感受一下自然的纯真气息。大诗人王维也特别喜欢溪流的这种静谧意境,有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本文文题中,清澈的溪水在岩石上缓缓流动的声音,被作者说成是"小溪流的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童话故事正是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题记中的"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解说: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㈣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这篇童话有自然分节,请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完成"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二"
成长阶段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劝阻者
小溪流哼哼唱唱
用清亮的嗓子歌唱推着小树枝打转。
冲过石块的阻拦枯树桩
枯黄的草
小河沙声地歌唱翻腾起沉淀的泥沙卷起飘浮的枯树枝,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乌鸦
大江低声吟唱
用洪亮而低沉的
声音唱掀起汹涌的波涛
举起庞大的轮船泥沙
海洋强烈地向着四方
欢唱它不断地涌上来,向上,向前,
向着四面八方沉船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溪流成长的不同阶段,"歌声特点"和"力量表现"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随着"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的发展轨迹,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雄浑浩阔,而声音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变,变得低沉而洪亮。这些描写刻画都吻合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能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进行描绘,使塑造的形象具有真实性,也是童话的基本要素之一。
3、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五部分,前四部分分别写了小溪流的几个发展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以及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经历。最后一部分总括上文,呼应开头。全文结构完整、匀称。
㈤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能读出故事中的童趣;
2、抄写并解释词语:
牢骚沉淀阻碍恐吓低沉怨恨富足五颜六色兴致勃勃无穷无尽。
板书设计: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成长阶段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劝阻者
小溪流哼哼唱唱
用清亮的嗓子歌唱推着小树枝打转、
冲过石块的阻拦枯树桩
枯黄的草
小河沙声地歌唱翻腾起沉淀的泥沙卷起飘浮的枯树枝,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乌鸦
大江低声吟唱
用洪亮而低沉的
声音唱掀起汹涌的波涛
举起庞大的轮船泥沙
海洋强烈地向着四方
欢唱它不断地涌上来,向上,向前,
向着四面八方沉船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6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本设计采用自由读、指导读、展示读、小组内PK读、组与组点将读等多种诵读方法,再现文中形象,感悟小溪流精神。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方式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形象,在学习中了解童话的特点,并完成“听、说、读、写”的系列训练。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口头评价和评价表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童话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困难,积极奋进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注上音,把不理解的词语解释一遍,写在记录本上,力求掌握。
2. 查工具书,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3. 查阅资料,了解严文井和他的童话。
4. 提出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丹吉布森《梦中的小溪》,教师有感情的诵读“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总是不断响着他歌唱的回声。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他不断向他所遇到的东西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你好!”。
(背景音乐结束)教师激情导入:任何优美的旋律都有结束的时候,而小溪流有一个歌,却是永远唱不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先生的《小溪流的歌》,去倾听小溪流美丽的歌声和内心的颤动吧!(多媒体展示课题、题记、作者。)
二 、揭示目标,认知导航。
多媒体出示活动任务,学生齐读一遍。
活动任务:⒈ 理解文章的主旨。
⒉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⒊ 了解童话的特点。
三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聆听小溪流的歌)
课前我们大家已经充分的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给你3分钟的时间跳读课文,然后抢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1.小溪流的歌共有几个乐章?每个乐章的特点?
2.小溪流的成长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重点写的有哪些阻挠者?
(1.学生上台板书四个乐章: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特点:快活、旺盛、强壮、巨大。
2.不是。重点描写的阻挠者是枯树桩、枯草、乌鸦、泥沙和沉船。)
教师评价,利用评价表加分。
四 、互动探究,智慧共享
(一)品读小溪流的歌
1.分组从课文中找出枯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与小溪流的对话。模仿他们的语气读一读。
(教师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
2.将学生按小溪流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成四组,练习对话。
(教师要求:小组内分配角色,注意依据小溪流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点,读出情感。)
3.请各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对话。组与组展开PK。
4.读后,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加分。
5.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次分组练习对话。
6.分角色配乐朗读:各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对话,教师用概括性的话把四组对话连接起来。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宁静的生活2》)
7.读后,再次请生作出评价加分。
(二)感悟小溪流的歌
同学们的朗读就好像一首美妙的小溪流之歌在老师的耳畔响起,小溪流究竟唱了一首什么歌?为什么他的歌永远唱不完?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吧!
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推荐发言人来回答。
(多媒体展示:小溪流唱了一首欢快、不怕困难 、意志坚定 、勇往直前、不断进取、不自满 …… 的成长之歌。因为小溪流是不断成长,永远不休息的,所以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三)唱响小溪流的歌
1.严文井先生的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诗意的语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你读过的童话有哪些呢,骄傲的告诉同学们吧!
(学生可以与同位交流,可以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2.那么多的童话啊!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童话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大屏幕出示知识小贴士: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反映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3.学生齐读一遍。
4.你喜欢童话吗?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我是---”为开头,构思一篇小小的童话吧!
要求:充分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
(教师可以做简要的示范。“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春天的钟声敲醒了我甜蜜的梦。抖擞抖擞精神,舒活舒活筋骨,我开始了快乐的旅行……”)
六 、赠送名言,拓展提升
多媒体展示,“轻轻告诉你: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地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正当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学生齐读一遍。
七、总结梳理,激励发展
这节课,我们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结识了一条勇敢向前,乐观坚定的小溪流。是啊,成长是一首歌,生活是一首歌。在我们成长的河流中,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急湍瀑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唱响我们自己嘹亮欢快的歌声,高歌前行!
板书设
小溪流 —— 快活 永 成
小河 —— 旺盛 不 长
大江 —— 强壮 停 壮
大海 —— 巨大 息 大
多元评价表
春之队
夏之队
秋之队
冬之队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7
江西万载黄茅中学 龙永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并掌握挑读法
导入:有人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何等重要。
所以今天,就来体味一种阅读的好方法——挑读法。
一、齐读明大意。
1、挑出你们认为不认识的字词,大家相互质疑,或自己自查工具书解决。
2、选出你认为最不好理解的三至五个词,联词成段,说个小片断。
3、课外用最为工整的楷书摘录这些词语,每个词摘录三遍。
二、挑词理线索。
1、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分小组讨论后补全空白:
①小溪 → → → (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 → → (乌鸦、泥沙、沉船)
2、请思考:在小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四次阻力,你认为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而小溪成长的四个阶段你认为又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小溪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三、挑句悟主旨。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话题,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请同学们快速挑读全文,挑出文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一句语话。
2、请谈谈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妙用?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不断反复的话有何看法。
四、挑段评妙语。
1、自由朗读。
2、挑出喜欢的妙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
五、迁移训练。
运用“挑读法”阅读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配语文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的自读课本P147页的童话作品《小螳螂学艺》,并在空白处作出自己的评点。
后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究童话的特点,并试写童话。
一、提供参考料。
1、阅读教材P112页的第五单元说明。
2、听读几段材料:
① 周扬论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② 贺宜谈童话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话的形式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二、分角色创造演读课文。
在班上选4位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
三、探究发现并简述童话的特点。
请学生根据以上参考材料,有理有据地讨论童话的特点,准备好后发言。
四、迁移训练:
完成片断童话创作《 的歌》。
1、起草准备。
2、学生发言教师精要点拨。
2004-12-10根据教学实践后改进设计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正是注重了对文本的读品悟思,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对文本的品味,学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语言,品味其中的道理。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方式多样:自由读、速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从开课的重温小溪流快乐活泼的个性感受,到小溪流与枯树桩和枯草及对乌鸦、泥沙的对话,都能引导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和枯草,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会发牢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处理小溪流与四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我适时的采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更好的对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品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在对文本的语言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并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探讨当你在成长过程中
遇到阻挠,诱惑,恐吓,你将怎样面对,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同学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对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没有理解到位。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9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 )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 )一边( )。
小溪流在( )奔流( )。
小溪流就这样( )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
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 )的小溪( )的卵石
( )的嗓子( )的样子
( )的山谷( )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
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
2、填空:
他( )岸边的卵石,( )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 ),一会儿( )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
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
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小组讨论)
3、朗读指导。
五、学习第二大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角色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句两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到前面去”语调要变高。后一句中的“为什么呀?”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我不能停留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3、明确枯树桩已失去了生命的力量,生活没有意义。而小溪流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为人民做好事)
讲讲小溪流可为人民做哪些有益的事?
六、学习第三段
明确小溪流汇合成了大河,它就更有力量,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了。
小结:小溪流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停留的精神真使人感动。
七、总结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
10、小溪流的歌
一、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 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0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小溪流的歌》。
一、说教材:
《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2
18 《小溪流的歌》导学案 一、走近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1945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XX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童话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1943)、《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1949)、《蚯蚓和蜜蜂的故事》(1950)、《三只骄傲的小猫》、《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1957)、《小溪流的歌》;杂文集《关于鞭子的感想》;游记作品《印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主要著作被收录在《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二、文本助读
1、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空行的形式,以小溪流不断成长壮大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总叙小溪流的特点,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小溪流不分日夜地奔流,长大成小河。
第三部分: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汇集成一条大江。
第四部分:小溪流最后成了汪洋大海,仍然不停止。
本文结构也可以这样划分:
按分——总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5),写小溪流的歌。
(1--15)写小溪流向前奔流(不知疲倦)
(16--27)写小溪流形成小河(精神旺盛)
(28--38)写小溪流长成大江(十分强壮)
(39--45)写小溪流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第二部分(46),永远唱不完的歌。
2、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①小溪 → → → (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 → → (乌鸦、泥沙、沉船)
3、内容概要: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主题
小溪流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
枯树桩
枯黄的草 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小 河沙声地歌唱 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乌鸦
大 江 低声吟唱,用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唱。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大 海强烈地向着四方歌唱。 他不断地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沉船
4、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条小溪流逐渐成长壮大微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歌颂了小溪流乐观向上、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三、理解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沉淀( )阻碍( )恐吓( ) 低沉( )怨悔( )富足( )积蓄( ) 2.解释下列词语 (1)五颜六色: (2)兴致勃勃:
(3)无穷无尽:
(4)富足:
四、预习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 沉淀( ) 阻碍( ) 恐吓( )
低沉( ) 怨悔( ) 2、解释下列词语 (1)五颜六色: (2)兴致勃勃:
(3)无穷无尽:
3、《小溪流的歌》的作者是____。
五、合作探究
1、小溪流在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概括。
2、“枯树桩”、“乌鸦”、“泥沙”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关系?
3、“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这些相似的语句间隔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4、首段“太阳出来了,太阳向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又出现在尾段有什么作用?前后意思一样吗?
5、题记中的"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该怎样理解?
6、小溪流的形象是什么?
7、小溪流的精神绐我们怎样的启示?
六、当堂检测
1、小溪流的成长经历了:小溪流→_____→______→_____。
2、《小溪流的歌》的主题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表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主题
小溪流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
小 河
乌鸦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大 海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匀欢沃械募父瞿馊嘶木渥印d艽有∠魃男蜗筇寤岢銎渲械脑⒁猓约耙颐茄暗木瘛?br>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二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1、预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①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②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③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两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它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①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③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③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①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的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②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3、总结全文、问: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
山谷
不分日夜奔
拐弯的地方
不知疲倦冲
海洋
《小溪流的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流利朗读全文,掌握“童话”的体裁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可加以延伸)。
2、能力目标:分角色懒得兼表演,培养想象力、课堂应变能力、表演才能;准确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帮助理解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使文章主题获得新的生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帮助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特点,初步体验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以小溪流的精神比照自身。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小溪流的歌》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化的童话,语言比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也有想象表演的空间。教学过程应兼顾散文性和童话性两大特色,并以童话性为重。根据文体特征、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确定为:1、分角色朗读兼表演;2、通过讨论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及主题。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音乐欣赏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力。
教具制作
1、自制音乐欣赏带:包括打乱次序的四支乐曲和按正常次序录制的四支乐曲,取材于《D小调第一号奏名曲》、《故桃钳进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般截取曲子开头一分钟左右的乐段,第一部分播放时间约5分钟,第二部分开头添加流水声,末尾添加涛声,播放时间约6分钟。
2、表演头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角色头冠,共13枚,由学生手工兴趣小组帮助制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至二课时半。第一课时主要是培养想象力、表演能力,激发学习情绪;的二课时分析小溪流的成才过程,各角色性格特征,以及对主题的讨论和拓展。第一课时是基础和铺垫,第二课时是深化和提高。
以下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分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四文乐曲,这些曲子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曲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再顺便想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先请大家轻轻松松地欣赏音乐吧!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放音乐带第一部分(曲子间歇可提示)。
2、学生谈听完音乐的感想。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骋。如果有学生谈到感觉像水流,教师应自然地向课文内容靠拢。
(学生思维活跃,能切合实际,大部分学生能联想到水流。)
3、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申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随音乐进入情境,表情愉快。)
4、指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中得到的美好感受带入课文。
三、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流利地明读课文,可读全大,也可抽取喜爱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已学过但仍未掌握的字、词,可以自由上台填入教师划定的板块——生字格中,要注意秩序。
(这一环节基木上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字词积累
学生自行分析生字格中的字词:哪些较难掌握?哪些容易出错?也可以自由选择预习过程中己掌握的词语造句,教师注意控制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兼表演
1、选取角色: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抽取学生表演,最好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及表演技巧。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表演效果较好。)
2、抽取到的学生协商表演细节。
3、正式表演。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刚才,在表演的过程中,你们有时大笑,有时鼓掌,为什么?
学生甲:他们演得好。
乙:他们有加上自己的话,还有表情、动作。
丙:他们还说英语,和课文不一样。
丁:达叫创意。
教师:这些同学对课文进行了加工创造,没台词的加了台词,有台词的添上表情、动作,这些靠的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力。
教师:对;童话就是想象的产品,想象力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只要忠实于原著,再大胆的思维也是可以的。今天达节课,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和分角色朗读让课文变“活”了,同学们也能初步感受到达些角色的性格特征,明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A计划——基础题:分角色朗读。
B计划——提高题:制作连环画。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任选一题,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完成,连环画可进行改编。
附:教学后记——关于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的补充说明
音乐欣赏:在设计达节课的教学思路之前,我从一篇教学论文中看到达么一句话:“有学者指出,先知识后能力的课堂评价次序应改为。‘学习情绪——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把。‘学习情绪’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句话启发了我,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习情绪及能力培养。第二课时则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小溪流的歌》题目中既然有“歌”,用真正的音乐辅佐这一曲文字之歌不是更好吗?音乐与文学是有共通性的,况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文字”,它的外沿应该更大更宽。因此,音乐欣赏是木课的导入,又不仅仅是本课的导入,它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支乐曲是从几十支曲子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淘汰挑选出来的,经过同组教师的试听及认可后,才制作成音乐带,四支乐曲的风格暗暗契合了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的特点,不过,在第一次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联想到其他
事物,教师也应当鼓励,也许有的学生感悟能力略差一些,但我相信,通过引导我能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门。引入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分析家,只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自由朗读,字词积累,这两个环节靠的是日常的水磨功夫。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方法,可以算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达一环节原先有两种设想:1、分角色朗读并配背景音乐《海之诗》,这样可以与第一环节衔接更紧密,使优美的情境贯串全大。2、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个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文章的体裁,而且为了配合单元重点,我选择了检二种方案。
布置作业:配合学生的差异制定的递进式作业,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小组完成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