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教案(精选16篇)
时间:教案网
《城市的标识》教案(精选16篇)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2、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3、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4、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城市就开始日夜不停地开发、建设。这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街道——
城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许忙碌的忘记了什么,作家张抗抗却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城市的标识》。
二、同学们读过这篇文章后知道课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问题不懂,谁来问一问?
师生交流,梳理问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因学而导)
三、品读词句,精读课文,体会感想,理解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读作者描写的城市中各种雷同的现象,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者词语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批注。
2、指名交流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要通过这些句子向我们说些什么?
(2)如果我们没有去过某个城市,但是在我们所去的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象都一样,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城市失去了个性、活力、灵性。
3、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1)这句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其作用是什么?
4、出示:“你迷失在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中,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感受深刻的是哪个词?“复制”这个词代表了什么?让我们读出那种无奈和麻木。
过渡语:这种城市与城市之间大量的雷同现象无法避免,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难道我们就找不到属于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吗?
在我们的强烈渴望中,作者笔锋一转,蓦然回头,发现了一棵树。让我们跟随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继续读书。
三、理解第二部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学提示”读书。
(1)用——画出文中描写树木的关键词。
(2)用心欣赏每种树的姿态,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3)思考:树给城市增添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所画的关键词。教师指名说所画的这些关键词及原因。
(2)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树木,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3)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读的更好,谁愿意和着音乐展示你的朗读?
(4)读后教师、学生评价。
听完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多美呀!谁来再读一读?
作者眼中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画树。通过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树木的特点是什么?(千姿百态)
3、既然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学生发言,教师介绍写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 例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会让文章表达更清楚,更打动人心。作者运用这种写法更加突出了树木重要性,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4、无论城市怎样建设变化,唯有那些树木的生长特性不会改变,你还知道那些城市的市树?
5、让我们再通过图片来欣赏这些树木的美丽。师播放课件。
这些树木伴随着城市里每一个生命的春夏秋冬,你觉得他们对于城市重要吗?它给城市增添了什么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4)难怪作者发出感慨:师引读14、15自然段。
教师出示内容。
这个排比句中三个“只剩下了树”给我们点明了什么?
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声,就来一起放声读一读这段话吧!
读完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作者对树满怀怎样的情感呢?(赞美、感谢)
6、出示填空:
动笔练习写句子: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
城市中的树木,你————————————————我——你。
学生填空并交流。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抹绿色。
三、理解第三部分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站立,把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呼唤齐声朗读作为我们今天的誓言吧!
四、我的视角
在课文最后。我的视角中,丁丁说: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是不是太绝对了?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
总之,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唤起人们对城市里树木的重视。他的呼唤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这是北京市的做法:出示内容“北京市为国槐树做美容手术”。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将会有怎样的行动呢?
七、作业
1、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如:婀娜苗条的椰树,玲珑而舒展的树冠……同学们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在我们的家乡灵宝市有哪些有特点的树木,请同学们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木的特点,向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标志的树是哪一种,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清文章的线索, 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具使用】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我们已很难从建筑、街道、车辆、行人以及垃圾上区分你身在哪个城市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看作者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志。
作家: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这是她的一篇散文。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2.检查预习效果: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1)婀娜 熙攘 掳掠 偌大 霓虹灯 干涸 馈赠 忠心耿耿
(2)龙爪 圆冠榆 遒劲 喀什
三、设疑自探
1、同学们,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疑问,我们一定要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进步。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读文,发现自己不懂之处。
3、学生质疑,教师总结学生的提问。
4、学生自探。
四、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 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1)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2)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4.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里看出?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5.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2)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自己读 ,指名读。
6.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出示句子:(1)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2)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7.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1)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五、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3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4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5
一、 文本解读
《城市的标识》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变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能够引领你找到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细腻、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写城市的“同”与树的“异”时所使用的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凸显,能在学习时做到自读自悟、写简单批注、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不宜抓得过紧,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发现,老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即可。
三、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内化与积累外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a 、学会“标识、似曾相识、茫然无措、遒劲”等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识、爪”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积累文中关于树的描写的优秀片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
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城市的“同”与树的“异”,弄懂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七嘴八舌谈“标识”。
1、板书:标识,这个词怎么读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2、师: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红十字是医院的标识,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标识呢?
3、你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城市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提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漫谈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二、 独具慧眼找“标识”。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A、 体会城市的“同”。
(1) 城市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似曾相识,理解词语。
(2)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些城市让作者觉得似曾相识?请用波纹线标出。(师巡视)。
(3) 学生汇报。
a、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b、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c、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
(4)站在似曾相识的接头,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茫然无措,理解词语。
品读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导学生体会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再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城市,带给我们的只能是茫然无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呢?
B、 探究树木的“异”。
(1)当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时候,她突然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a、 感受香樟树的特点:具有王者风度。(从树干粗,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等方面探讨,联系上下文理解遒劲的意思。)
b、指导朗读:指一优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正音:龙爪的“爪”读音“zhǎo”)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棵树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段话。
c、 展开想象。这段末尾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你能补充下吗?
小结:是啊,这样一棵具有王者风度的树,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这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树,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寻找吧!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3)你最喜欢哪个城市的树,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从树的特点来说) (4)展示朗读。请6位同学分别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树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城市的“同”与树的“异”两个话题进行探讨,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树木的独特,意识到树木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
三、 潜心会文悟“标识”。
1、作者为什么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请在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并写好批注。(师巡视)
2、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1: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指导对比朗读。(让学生把这句话与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心理,进行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a、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汇报,相机板书:鲜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独特个性)
c、 师生接读。
d、仿写练习。
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各种动植物都慢慢地濒临灭绝。
最后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_,______。
3、师指板书小结: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有一天树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爱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
4、写法提炼。既然城市的标示是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来说。)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畅谈体会,并通过师生接读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以仿写的形式来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 齐心协力护“标识”。
1、引导学生讨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现代文明都可以复制,而树却是不可复制的,对于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树,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
2、学生汇报。(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3、拓展。你觉得什么是你家乡的标识呢?
4、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不论这些事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我们都应该细心呵护,世代传承。
5、作业。请用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家乡的标识,如果能像作者描写香樟树一样写出你家乡的标识的特点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要与生活对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鲜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独特的个性 不可置换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6
一、看拼音写汉字
duobaotai bangwan lulve fengbi bianbie gaosong bolimuqiang bici nihongdeng
( ) ( ) ( ) ( ) ( ) ( ) ( ) ( ) ( )
mangranwucuo shitu kelong lalian binguan chuanliubuxi fengyongerlai
( ) ( ) ( ) ( ) ( ) ( ) ( )
laji kuanshi yinliaokongguan fuzhi duanzhuang qiujing zhuiman fanmi congyu
( ) ( ) ( ) ( ) ( ) ( ) ( ) ( ) ( )
xilai xiangzhangshu fugai langman qizhi chouduan xiangqian wutong ruoda
( ) ( ) ( ) ( ) ( ) ( ) ( ) ( ) ( )
pankou weiweizhuangguan liusu qianhese enuo kashi qixi jianren xirang qizhi
( ) ( ) ( ) ( ) ( ) ( ) ( ) ( ) ( ) ( )
huoju mitu fengyun zongxingenggeng yuyuzhongsheng ganhe riyiqutong zhihuan
( ) ( ) ( ) ( ) ( ) ( ) ( ) ( )
linghun kuizeng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多胞( )胎 掳( )掠( ) 霓( )虹灯 一模( )一样 遒( )劲( )
缀( )满 蔚( )为壮观 偌( )大 婀( )娜( ) 喀( )什 国槐( )
熙( )攘( ) 旗帜( ) 忠心耿( )耿 干涸( ) 趋( )同 馈( )赠
二、多音字组词
识 似 模 劲
三、形近字组词
赠( ) 馈( )辨( )措( ) 试( )端( ) 蔚( )偌( )疆( ) 维( )
憎( ) 匮( )辩( )错( ) 拭( )揣( ) 慰( )诺( )僵( ) 唯( )
四、词语填空.
似曾( )( ) ( )然无( ) ( )流不( ) ( )( )而来 一( )一( )
大( )小( ) 若( )若( ) ( )为壮( ) ( )( )苗条 重重( )( )
挺( )苍( ) ( )珑精( ) 细( )密( ) 拥挤( )( ) 高楼( )( )
千( )百( ) 各具( )( ) 忠心( )( ) 小心( )( ) 芸芸( )( )
日( )( )同 钢( )水( )
五、回答问题.
1、《城市的标识》作者( ),我们还学过她的《 》。本文的主题是( )。作者把树称为“ ”“ ”“ ”“ ”“ ”。
2、所谓标识是指( ),本文中作者把( )当作标识,其作用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4、请写出文章作者所列举的城市名称,以及它们的标识。青岛市的市花和市树是什么?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用法。
6、找出文中的省略号,并说明其用法。
7、本文采用的是第人称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7
作者围绕“标识”,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单元主题引入本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城市的.标识》,提示“识””的读音。“标识”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或符号。与“标志”写法不一样,但音同,义同。介绍作者。就题目质疑(城市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珍惜什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统一。
总之,追求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风格,成就高效、艺术、完美的语文课堂,不断与时俱进。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8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
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3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 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
5课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9
《城市的标识》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 “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汇报)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环节设计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课文第一部分列举了许多观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杭州市香樟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喜爱之情。第三部分点明了主题。
在这次研讨课上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课时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由城市图片、城市标志性事物图片等一步步的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从字、词、多音字等几方面进行了检查)
3、自读课文,勾画四字成语,并对应发放色彩卡片。
4、根据不同色彩的四字词语卡片归类,讨论整理出文章的结构顺序。
5、分部分学习课文内容:城市的雷同和千姿百态的树。(重点句子讨论、表格填写等)
6、总结本课
二、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方面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类的形式会很清晰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给文章划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讲到这里时我补充进了衬托的知识,讲述了正衬与反衬的区别,并举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反衬的作用。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张抗抗。全文围绕“标识”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最后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城市的孩子,对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一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多阅读,在读中去感悟,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到“树“是城市的标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红领巾)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 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 蔚为壮观 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 忠心耿耿 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 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 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树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标识
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1
1 、基础目标:课文能读通顺,流利,读出对香樟树的美(第8自然段);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遒劲伸展、宽大茂密、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秀气坚韧”等词语,了解“遒劲”的意思,知道城市的标识是树。
2 、核心目标:通过学习重点段落第八段,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句,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写作顺序,学会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衬托”的写作方法。
3 、拓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搜集和教师补充,学生了解有关张抗抗的简单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城市的无耐和喜欢树木的感情;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重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段落第八段,理解“遒劲”,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衬托”的写作方法及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帮辅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1.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第二遍:画出好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词义;第三遍: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搜集作者张抗抗的资料,并能试着说一说。
3.思考课后练习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4. 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课前三分钟
主题:珍惜 演讲:孙婉迪
一、导入
生说城市的印象,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
1、认读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掳掠、遒劲jìng
2、开火车说四字词语
3、自由读,齐读下列词语:
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4、思考以上两组词语和课文什么内容有关?(城市的雷同;千姿百态的树)
三、重点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1-5段,找出城市间雷同的段落,画出感触深的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交流回报:谈理解,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齐读第六段
说感触深的一个词“复制”,谈理解,读出这种无奈
2、出示第二组词
自读,谈自己仿佛看、听、闻到了什么?
读出美,再读这些词
生谈自己的理解:什么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识?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
作业: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教师活动:
师生点评
板书“城市”
重点指导:识在这里当标记、记号讲,读四声
遒和馈的笔顺、结构
学生点评、教师鼓励。
教师引导:
抓住段落中“如此想象、似曾相识、茫然无措”
第五段缺少标点符号
过渡:生活在这样如此雷同的城市,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师补充: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用有差别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这种写法就叫衬托
教师出示课件
预习是学生学好本课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意图:
查缺补漏,全班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的字词
意图:文章这两组词语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两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意图:抓住“如此想象、似曾相识、茫然无措”等词语了解城市间雷同,谈出学生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做铺垫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2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
生字: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蒡bàng啁zhōu啾jiū窠kē
3、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给课文分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3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城市的标识》教后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通过自学能够正确认读生字(遒 涸 芸 馈 胞 劲);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遒劲 馈赠 芸芸众生 川流不息 茫然无措 挺拔苍劲)。
2、读通课文。(出声朗读,至少三遍)
3、搜集、补充作者相关资料。
4、通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5、品读课文,在自己有所感触的地方做好批注。(描写精彩的语句;触动心灵的语句)
教学设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学生预习展示为主;第二课时以重点段落品读为主。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后,有令人满意处,也有不尽人意处。 令人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整理还是很全面到位的。文中生僻字的读音、书写学生能特别注意到。对于一些好词也能找到,并积累下来。
第二, 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能够比较科学地划分,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 对于重点语段的理解、感悟有一定深度。能够从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感情表达方面入手谈自己的感受。
不尽人意处:
第一、 按照设计,每个课时都不能完成规定的内容。第一课时,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没有完成,推到了第二课时。那么,第二课时的内容也受到了影响,只重点品读了有关“城市雷同”的内容,树的描写没有品析。
第二、 对于文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设计了小练笔: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要求:1、抓住特点;2、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学生写得不理想。
想到,前段时间李家栋老师来我校时,针对姬老师的一堂课谈到的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如:如何合理的安排好课时内容?如何做好重点内容品读?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茫然中很想听到专家的指点。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怎么理解?”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维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同学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的结构布置特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考考你。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哪儿?老师现在要考考你,看大屏幕。你们知道你在哪儿吗? 指名生回答。师:为什么呢?老师点评:看来我们只根据这些高楼大厦还真分辨不清是哪里? 2、点题。(1)、在这些络绎不绝的城市里,你们想辨清在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城市的标识》。(2)、板书课题:城市的标识。指导“识” 字读音。 (板:识shí zhì)“识”在做为记、记号意思讲的时候就要读作zh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将课文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身想方法解决。这一课四字词语特别多,遇到了可以勾画下来。 生自由读书。 2、分类学词 1、出示词语。自由读一遍,边读边考虑这样分组的原因。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分男、女生读这两组词语。 师:谁知道这样分组的原因吗?能结合课文来说一说吗? 指名生交流。 【板书:城市(相像) 树(标识)】
三、品读城市的相像。 1、师:自身先读一读第一组词语。并在课文中找描写城市雷同的这一局部默读,把自身有感受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自身的情感。 生读书 2、在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见过多胞胎吗?幻灯出示图片。这儿将城市比做多胞胎,突出了城市的什么特点? 3、引读第二段。是的,假如你在一个黄昏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区分自身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相互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4、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城市的相像?把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会。 ①、生: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师:怎么理解似曾相识这个词语的? 有新鲜感吗? 再读最后一小句。 ②、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区分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师:这儿主要从哪个方面来说城市的相像? 师:作者的情绪在文中有个词语表示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茫然无措。引导生读文“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③、生:还有街上络绎不绝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飞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师:你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在这样的城市你能找到区分城市的城市标识吗? 5、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读完以后,能找到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吗? 生:迷失、复制 师:我们迷失在了复制过的城市里,你感觉会怎么样? 生:无奈、迷茫。再读一遍“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四、品味城市的标识——树
1、让我们从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来,再读读第二组描写树的词语,感受一下。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身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她一边参与劳动,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北极光》《橄榄》,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那棵树—— 【板书:杭州市—— (标识)香樟树】 3、师配乐范读: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4、杭州的香樟树怎么样? 生交流。 5、出示香樟树图片自身再读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丽。 指名两生读。 6、这一段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香樟树的风采? (端庄的王者风度) 文中又是怎样来体现他的王者风度的? 生交流:树干、树枝、树叶引导理解“遒劲”。 7、还有什么?还有黑色的小果子,若有若无的香气。 8、再读文,兴许你能变成王者,更能品味暗香。全班一起读。
五、语言拓展
1、 你们知道成都市的标志是什么吗?生:市树-银杏 市花-芙蓉 2、 出示银杏图。生观赏,并试着描写一下我们自身的“银杏”。
六、作业。 1、 继续学习后边的课文。 2、 继写成都市树—银杏。
板书: 城市的标识
张抗抗
城市 树
(相像) (标识)
成都市←——→银杏树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
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标志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看课件)
2、看完了课件,同学们觉得我们现在的城市有什么特点?
3、课文哪几自然段在讲城市的雷同现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6自然段,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出示速读要求)
4、过渡: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弄懂它的含义。"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
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5、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识了吗?从哪看出?我们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呢?
6、请同学们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找到这些城市和作为城市标志的树树的特点。、
默读 划批 填表
7、指名展示。
8、指名读课文。说说各个城市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城市的标识。(看课件)
9、整体读课文,想一想:(1)、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 2)、作者要写的是“作为城市的标志的树,”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写“城市多胞胎”现象?(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冰冷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志”,因此她大声疾呼:“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这,就是张抗抗在《城市的标志》中要告诉大家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练笔。
城市的标志是树,那你们的家乡有没有自己的标志呢?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家乡的标志写下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
杭州 ——————香樟树
南京或上海 ——————法国梧桐
福州或广州 ——————榕树
海口 ——————椰树
长春 ——————油松
喀什 ——————圆冠榆
北京 ——————国槐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一起发展。
同学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同学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同学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同学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同学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维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识,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谁来把你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同学上课交流自身查找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各国的国花和中国各个城市的市花的图片和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出本课中您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或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三,检查同学学习情况。
1、生字: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
蒡bàng啾jiū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
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络绎不绝: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平安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局部。
1-5段为第一局部: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局部: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局部:唤起人们对树的保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读本课中最喜欢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络绎不绝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局部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道就没有标志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墙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2、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3、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小径。
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出示15,16,17段朗诵)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识别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身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课后反思:
1、公开课教案的导入能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同学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同学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沛体现了新理念倡议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我们必需为同学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同学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时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同学做到乐读趣学。
3、本文的公开课教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同学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身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