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通用10篇)

时间:教案网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通用10篇)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数量是双数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2、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3、感受分配的过程,体验操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等分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卡、图卡、食物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10以内数量的比较。

  1、故事导入: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快乐餐厅",小猴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餐厅里好吃的食物可多了,小动物们都爱去餐厅里用餐,老师也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2、我们来看看快乐餐厅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教师出示:6个汉堡、8块蛋糕、10颗棒棒糖、4包薯条。)3、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食物的数量。

  4、请幼儿比较食物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二、引导幼儿等分10以内的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1、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到餐厅,它们要吃一样多汉堡,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怎么分?

  2、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汉堡平均分成两份。

  3、教师小结:在分物体的时候,不但要把物体分完,还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平均分。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操作卡上的食物卡片有多少,然后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1、粗心的服务员小猴,把给红太狼和灰太狼的食物分错了,我们来看一看错在哪里?(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食物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2、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引导幼儿从比较多的盘子里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再数一数,两个盘子的食物是不是一样多。)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从多的那个盘子里取出一些放在少的那个盘子里,使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取多补少。

  4、幼儿操作:用取多补少的办法把操作卡上两部分的食物分成一样多。

  4、集体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四、带领孩子们分享餐厅里的食物,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2

  设计意图:

  将数学回归生活,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而找教师帮忙。为帮助幼儿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狗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教”狗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狗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熟悉故事《两只笨狗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若干,剪刀、水彩笔、操作练习纸人手一份,展示架,PPT(演示文稿)6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大黑和小黑因为不会公平地分饼,那个饼差点被狐狸大婶吃完,所以他们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你们看,大黑和小黑来了。(出示PPTl。)

  师:你们能帮帮大黑和小黑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黑和小黑带来了哪些不同形状的“饼”(出示PPT2。)

  二、学习二等分

  (一)学习分圆形的“饼”。

  1.请个别幼儿帮小熊把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师:谁愿意来帮助大黑和小黑将这个圆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份(个别幼儿操作,教师不加任何提示。)

  2.集体验证幼儿的分法是否正确。(引导幼儿发现可采用重叠的'方法验证。)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你们觉得他的分法正确吗为什么谁有不同意见你是怎么分的

  3.教师小结。

  师:原来把一个圆饼对折可分成相等的两份,形状一样、大小也一样就是二等分。等分出来的一份比原来的小,原来的比分出来的一份要大。(出示PPT3。)

  (二)学习分正方形、长方形的“饼”。

  1.引出任务。

  师:大黑和小黑学会了圆形“饼”的分法,可还是不会分其他形状的“饼”。我们再来教教他们,好吗

  师:这里有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的“饼”,请小朋友找一块“饼”分一分,要想办法分成一样大小。可多想几种分法,分好后用笔和纸记录一下。

  (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是否能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分“饼”。)

  2.交流、讨论。

  师:你分的是什么形状的“饼”,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得是不是一样大还有谁也是分形状的“饼”的你用了什么方法(先交流正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4],后交流长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5]。)

  教师小结。

  师:要知道正方形的“饼”、长方形的“饼”分成两份后是不是一样大,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重叠等方法进行比较。

  三、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1.交代任务。

  师:大黑和小黑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下面是一张大黑和小黑带来的礼物单,大黑和小黑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把二等分的礼物找出来。(出示PPT6。)

  2.幼儿在人手一份的操作练习纸上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3.集体交流、验证。

  师:你找到哪几种二等分的礼物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礼物是二等分的呢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点击PPT6上的每件礼物,如果是二等分的,电脑会把礼物自动圈起来,并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不是二等分的则不会圈起来,而且会发出爆炸声。)

  四、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会了大黑和小黑二等分的本领,高兴不高兴你们的本领真大!其实除了这些图形,还有许多其他的图形,如三角形、梯形等也可以二等分,甚至还可以四等分、八等分呢。我把材料放在区角中,你们可以继续动脑筋试一试。

  活动反思:

  该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帮狗熊分饼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环节以故事引发幼儿用二等分的方法帮助小熊分饼。第二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采用个别、小组、集体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图形二等分,并发现、交流不同的二等分方法。第三环节是找出二等分的礼物,巩固幼儿对二等分的认识。因整个活动用故事贯穿,并伴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所以幼儿兴趣特别高,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我认为该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1.内容贴近生活。

  2.形式灵活。

  3.材料新颖。

  让幼儿愉快地进行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我让幼儿辨认礼物单上二等分的“实物”,结果幼儿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只看左右而忽略上下,有的只看上下而忽略左右,有的只看形状而忽略大小,还有的关注不到图案的细微差别。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出错率相对较高,这说明幼儿还没有真正理解二等分的概念。幼儿暴露的问题蕴含着教育价值,它是引导幼儿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切入口。确实,幼儿只有在反复操作中,在不同情境的运用中,才能逐步积累数学经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3

  【教案目的】

  1、准确说出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图形。

  2、明白好东西要共同分享的道理。

  【教案准备】

  1、熊妈妈、两个熊宝宝片玩偶。

  2、纸质的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的饼儿。

  【教案流程】

  教师出示熊妈妈和熊宝宝玩偶,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叙述故事。

  师:熊妈妈在屋子里做饼呢,它做饼要给谁吃呢?(熊宝宝)对了,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一个叫小白,一个叫小黄。今天熊妈妈要给他们两个做好吃的饼儿。

  我们来看看熊妈妈做了一只什么样子的饼儿?(圆圆的饼儿)

  师:现在熊妈妈要问我们小朋友了,有两只熊宝宝,可是只有一只饼,该怎么办呢?(再做一只)可是,熊妈妈只做了一个只圆圆的饼儿。(分一分)

  师:怎么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圆圆的饼儿变成了半圆的饼儿了。

  师:刚才我们在分饼的时候,熊妈妈又做好了一只饼。我们看看它这下子做了一个什么样子的饼?(方方的饼儿。)

  师:我们怎么分呢?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这一次,熊妈妈想自己来分饼,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分的。(拿出已经分好的三角形饼)

  咦,熊妈妈跟小朋友切的不一样,熊妈妈分的饼是什么形状的呀?(三角形)

  师:原来,这个熊妈妈把方方的饼儿变成了三角的饼儿啦。

  师:熊妈妈最后做了一个饼。这个饼是什么形状的呀?教师拿出五角星饼儿

  (五角星的.样子。)

  师:这下五角星的饼儿该怎么分呢?

  幼儿自由回答。

  师:这时候,两只熊宝宝说话了。它们说,不分了,不分了。五角星饼儿给妈妈吃。为什么要给妈妈吃呢?(因为妈妈做饭很辛苦。)

  师:小熊宝宝那么懂事。那我们小朋友应不应该和熊宝宝一样懂事?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平时一直照顾我们很辛苦,还有去上班,下班还要给我们做好吃的东西。

  那我们在吃好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跟他们一起吃?要学会跟长辈分享好吃的东西。

  分析: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从幼儿年龄特点来看,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但无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较短,且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只在五分钟左右,这样不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参与。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并提高其稳定性,使之持久地集中于一个对象。

  上课之前,先出示毛绒玩具,抓住幼儿喜欢玩具的心理特点,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结合毛绒熊玩具,开始讲故事。在课程的过程中,让幼儿一边认知图形,一边对图形的变化产生兴趣,并且可以让请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如何“分饼”,在整个互动活动中,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关于分饼干的活动扩展: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能对一组物体进行多角度分类。

  2.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两色圆形、正方形的物体,白纸、蜡笔、水笔

  活动过程:

  1.向幼儿展示分类表并将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形状放进了一个大的框框里。

  2.请幼儿先按照颜色分类,将红色的放在一起,黄色的放在一起。

  3.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后,指着红色的这一边,请幼儿再继续按形状进行分类。

  4.引导幼儿按颜色与形状进行描述,如红色的时正方形,黄色的圆形等等。

  5.继续让幼儿按大小将物体进行分类。

  6.拿出白纸,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笔和颜色画出各种形状的东西。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本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在活动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个人能力在原水平上有显著提高。通过此活动,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5

  设计意图

  现在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感知时间,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时间,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难点:实际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2.物质准备:课件,时钟,一分钟计时课件,筷子、玻璃球、回形针、花生各六份,珠子和绳子各24份,记录单人手一份,大记录单一份,一分钟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感知一分钟。

  1.时钟引入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认识时钟吗?今天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时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钟上都有些什么?(对,时钟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12的阿拉伯数字)那么你们认识时间吗?现在是几点钟?谁能告诉我时钟上哪一根针走一圈是一分钟?对,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

  2.出示时钟,引导幼儿看秒针走一圈,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3.教师总结:一分钟已经过去了,孩子们,一分钟其实是很短的,但是如果我们静静地等上一分钟,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人们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有的人一分钟能跑200米,有的人一分钟能踢48个毽子,有的人一分钟能包30个大馄饨。

  (三)组织幼儿玩“一分钟”穿珠子游戏,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

  1.教师介绍玩法。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玩“一分钟”的穿珠子游戏了,请小朋友听到我说计时开始的时候,大家同时穿珠子。

  2.教师提出游戏要求:

  师:我来看看穿珠子时谁是又安静又快,听到老师说时间到的时候,大家要停下来,数一数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然后记在心里。

  师: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拿起椅子下面的托盘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准备好了吗?计时开始。(播放背景音乐)

  3.幼儿穿珠子,教师观察指导。

  4.请个别幼儿来报数,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可以穿那么多的珠子,而有的小朋友却穿那么少?

  5.教师小结:同样一分钟的时间,做事情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孩子很认真地在穿珠子,珠子就穿得多,有的孩子不够认真,会跟旁边的孩子聊天所以就穿得少,有的孩子的速度比较快,穿的珠子就多,有的孩子的速度比较慢,穿的珠子比较少。

  (四)引导幼儿在“一分钟”时间内进行分组活动,继续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

  1.介绍材料及玩法。

  第一组:夹玻璃球。用筷子把托盘里的玻璃球夹到碗里。

  第二组:穿珠子。用绳子把珠子穿起来。

  第三组:套回形针。用回形针一个套一个。

  第四组:给花生拨壳,把拨好的花生仁放到小碗里,再把花生壳放到大碗里。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六个小朋友一组,过一会儿听到音乐的时候,小朋友的小手才可以开始工作,当音乐停的时候,小朋友就要停止工作,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夹了多少颗玻璃球、套了多少个回形针、拨了多少个花生仁,然后把自己的号数写在记录单第二行的第一格,把数量多少写在第二格(教师有个大的记录单,边讲边记录),记录好之后,把你的记录单贴在旁边的小黑板上。最后看看谁完成的数量多。现在请小朋友不搬椅子,轻轻地走到你想去的那一组。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请个别幼儿把小黑板搬到台上,教师一一介绍。

  3.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同样一分钟的时间,我们每一组的小朋友做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也找到了一部分原因。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五)游戏“一分钟”系鞋带。

  1.介绍游戏玩法。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玩好玩的“一分钟”系鞋带游戏了,等一下请大家同时把鞋带打开,听到老师说计时开始时大家同时系鞋带,现在先把鞋带打开,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背景音乐。)

  2.幼儿系鞋带,交流一分钟内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帮助幼儿统计在一分钟内系好鞋带的人数。

  3.幼儿再次游戏,同样统计完成任务的人数,并对前后情况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说得很好,做事情要专心,要抓紧时间,不拖拉,这样就能更快了。

  (六)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分钟内可以系好鞋带,一分钟可以穿20颗珠子,一分钟可以夹10个玻璃球等等,知道了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拖拉,认真地完成,珍惜每一分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和生活节奏的关系。这次活动的内容选择符合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与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的准备方面能准备充分,材料经济实用,都是一些平时常见的物品如弹珠、回形针、鞋子等。整个活动环节层次清晰,每一环节的目的明确,而且能层层推进。活动的形式多样,能注重个人、小组、集体的多种形式合理组织。教师能启发、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并能及时的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幼儿对本次活动非常的兴趣,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并认真地操作。但是由于个别幼儿操作时拖拉的现象,导致整个活动所用的时间过长,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更紧凑一些。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1、交流:一分钟有多长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钟请小朋友看一看钟上有什么?

  幼:有数字,还有针师:有几根针?

  幼:3根针师:这3艮针分别有不同的名字,最粗的是时针。最长的,有点粗的教分针。短的叫秒针。秒针从12走一圈就走了一分钟。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请秒针走一圈,我们静静的等一等。

  2、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小朋友一分钟到了,你觉得一分钟时间长吗?

  幼1:我觉得一分钟有点长幼2?:我觉得的一分钟有点短总结:一分钟其实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做些什么呢?

  幼1: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我能折5个纸船。

  幼2: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写10个字。

  师:小朋友你们是个能干的孩子,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很多事,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串珠要请小朋友帮忙穿一下,要请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看一看你能穿几个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老师说停大家就要停下来。你们听明白了吗?

  (每张桌子上放一珠)幼儿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珠子并把它,记操作纸上,记录在操作纸上。(老师请小朋友,开火车来说一说。)师:小朋友,谁穿的最多?谁穿的最少?

  师: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小朋友穿的多,有的小朋友穿的少?

  幼1:有的小朋友,没有找到串珠的孔。

  幼2:有的小朋友一边做事一边玩。

  幼3:有的小朋友穿的快,有的小朋友穿的慢。

  师总结:小朋友讲的真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做事情认真,掌握了串珠的,你就会比别的小朋友穿的多一些。那么,小朋友你还想再试一次吗?

  幼:想师:还是一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这次你能穿几个?能比第一次穿的多一点吗?(全体幼儿进行操作)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并把它记录在操作纸上。(幼儿进行记录)师:谁来说一说。你这次穿了几颗?你第一次穿的多还是第二次穿得多?为什么?

  幼:因为第二次我找到了找到了方法,加快了速度。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

  师:对了,只要我们小朋友,在做事情的时候,找到方法,加快速度,你就能比别的小朋友快。

  师:刚才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了一件事,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3件事,你们想挑战一下自己吗?

  幼:想师:第一件事,你们要穿5颗珠子。

  第二件事,要用筷子夹8颗弹珠第三件事,要套8个回形针。(一个一个串连起来)看一看那位小朋友能在3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事。,在做事情的时候,先想一想你要先做什么?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操作)师:时间到,3件事全部完成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你能完成了3件事?

  幼:因为我,速度快,不和别的小朋友讲话。

  师:你真棒。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师:我们小朋友在一分钟时间了可以穿5个珠珠,夹8个弹珠、套8个回形针,那大人在一分钟时间里可以做什么事呢?老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播放PPT)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

  一分钟人能踢毽子100多个。

  一分钟人能包30个大馄饨。

  师: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活动反思: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实践,课外延伸。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1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知道1分钟的长短,抓紧时间。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绳子,穿珠,笔,卡片。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引出1分钟的重要性。

  2、体验1分钟的长短。

  (1)我们平时怎样计算时间呀?

  (2)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3)各种方式体会1分钟的长短。唱歌、静坐、做游戏。分别请小朋友谈一谈哪个一分钟长那个一分钟短。

  (4)穿珠子感受1分钟。

  先自由穿一遍几下多少,在抓紧时间穿一次记下多少。为什么数量不一样?讨论一下。

  3、总结一下抓紧时间就会做更多的事。

  4、回家后让父母帮忙记算时间做各种不同的1分钟游戏体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整体来看孩子们比较喜欢参加这一教学活动,也能从中知道了1分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可是从中也有一定的问题,在以各种方式体验1分钟的环节中有一个游戏要求幼儿保持一个动作1分钟不动,有个别体力不好的小朋友没站稳碰到其他的小朋友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这是老师没有要求到位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8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初步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贴绒原片(红色6个,蓝色7个),1—10数卡一套。

  2.每人胶粒若干,《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单双数。

  1.将6个红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双数。

  提问:6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2.将7个蓝色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单数。

  提问:7个圆片两个两个的分,分了几次?分到最后有没有剩下的?

  3.小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两个两个的分,分到最后一个都不剩的是双数,分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

  二、幼儿操作。

  1.操作游戏:分片片。

  请幼儿先数数盘子里有几颗豆子,然后将豆子两个两个的分,反倒最后看看有没有剩下的,剩几个?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做《幼儿画册》。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一分钟的长短,了解时间和自己生活、学习的关系;

  2.尝试对自己的游戏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3.增强时间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初步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

  物质准备:钟表、操作材料:剪圆圈——剪刀、画圆圈的纸;夹珠子——珠子、筷子;拼插花朵——雪花片;写数字——纸张铅笔;运动器械——跳绳、篮球。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提问:你们在幼儿园生活了多长时间?(你们每个人入园的时间不一样,最长的已经三年了,这么长时间啊!)

  你们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你们喜欢幼儿园吗,快要毕业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结: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们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时间,不要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那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60秒又有多长呢?

  基本部分:

  1.出示钟表,幼儿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出示钟表,幼儿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

  师:认识过时钟吗?时钟上都有哪些指针?

  谁走的最快?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小结: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格就是一分钟。

  (2)师:刚才我们静静的等待的时候,你们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比比看,一分钟到底可以干什么?

  2.幼儿计时比赛,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拍球比赛,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提问:一分钟时间两位小朋友拍了多少个球?为什么他们两个人拍的数量不一样?

  小结:同样是一分钟小朋友排球的数量不同,所以我们要多练习本领变得更能干。

  3.幼儿动手操作,感受一分钟能做的事情

  (1)师:“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剪纸、夹珠子、拼插、写数字

  (3)提示操作规则: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即停止,看看大家一分钟能干什么?

  (4)幼儿操作,教师计时

  4.展示操作结果,交流讨论

  (1)讨论:为什么小朋友做相同的事情,有的小朋友做完了,有的却没有做完?

  (2)小结:一分钟很短,做事情要认真,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小朋友只要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就能做很多事情。

  结束部分:讨论珍惜时间的办法。

  师:时间很宝贵,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篇10

  活动目标:

  1、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3、启发幼儿比较物体的多少。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卡若干张(颜色和叶子数量不同的萝卜),贴有不同颜色和数量圆点的磁性筐子4个。幼儿《数学》P14页《采蘑菇》。

  活动过程:

  一、分一分地里的萝卜

  1、将萝卜图片随意贴在黑板上。兔妈妈种了许多品种的萝卜,它想请我们将这些萝卜分分类,你能分吗?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按颜色分、叶子的多少分)。

  二、收萝卜

  1、出示磁性筐子 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6 个红圆点筐子是收6个有6片叶子的红萝卜)。

  2、兔妈妈说想请小朋友能按它的要求把萝卜收到筐子里,教师示范收1个筐子的萝卜,但故意收错,让幼儿来检查发现,巩固对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的理解。另请4名幼儿上来操作。

  三、集体操作,采蘑菇

  1、翻开《数学》P14页,今天,兔妈妈又要叫小兔按筐子上的标志要求去采蘑菇,可小兔们不知怎么采,想请小朋友帮忙。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的标志,并表达出来。

  2、幼儿帮小兔帖上与其筐子上标志相同颜色与相同圆点数量的蘑菇粘纸。

  3、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检验自己粘贴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赶紧纠正。

  4、引导幼儿比较哪只兔子采的蘑菇多,哪只采的蘑菇少。

  5、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